打尜
冬天或者春天,小孩子在家里坐不住,到户外去,找一根手指般粗细的小棍子,一端顶在树干上,另一端顶在肚皮上,用镰刀在一拃长的小棍子两头分别削成尖儿,尜就做成了。然后再找一根比手指粗一些的棍子,一尺半左右,就可以去玩了。尜一般用枣木,打起来声音脆响,而手中的棍子用柳木,光滑轻便。这叫“枣木尜,柳木棍儿,越打越来劲儿”。
玩的时候,先在打麦场或者大街上的空旷地带画一个方方正正的“城”,前面画一横杠,代表护城河。对面放一块砖。以“剪子包袱锤”决定打尜人和拾尜人。打尜开始了,把尜放在护城河边,打尜人弯下腰,用手中的棍子轻轻敲击尜的一端,待尜蹦起来,迅速挥起手中的棍子,猛击蹦起来的尜。随着“啪”的一声响,小小的尜竟如离弦的箭,飞向远方。如果打尜人技术差,打空了,尜落在地上,打尜人就算输了,把手中的棍子交给对方,交换身份。
飞出去的尜落地,拾尜人拾起尜,投向“城”中,投中为赢,可以罢免对方,变为打尜人。这时候,“城”边的砖起到了作用,一是显示“城”的位置,二是挡住投过来的尜不至于跳出城去。关键的一环是如果打尜人技术高超,把尜打出去很远很远,拾尜人很难把手中的尜投进“城”中。那么远的距离,小小的尜哪里会听话呢。如果没有把尜投进“城”内,打尜人会在尜落地的地方继续打尜,让尜向前飞得更远。一而再,再而三,拾尜人屡投不中,尜被打尜人打得越来越远。 (文章选自《大名府》杂志2018年夏季卷 作者:赵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