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梅派
又称武当本山派。创始人孙碧云。《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八七引《武当山志》载:孙碧云,关西人。幼年颖悟,愿学仙人,入西岳华山追希夷之迹,岩栖穴处,服气养神。探黄老经旨、《周易》、《参同》,与夫儒释子史,罔不熟诵。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太祖征至京师,赐衲衣,供斋供,馆于朝天宫。次年赐还华山。永乐十年(1412)成祖复召至,赐诗一章,敕授道录司右正一,命住持武当山南岩宫。永乐十五年(1417)卒。有《碧云集》行世。该派创始于明永乐年间,《诸真宗派总簿》录有其传代派字。后传衍于武昌葛店斗牛观,至今仍有传人。
西河派
雷法神霄派的支派。亦称萨真君西河派。北宋末萨守坚,得张继先、林灵素、王文卿雷法之传,寓泉州,以道术名世,门下弟子从游者数百辈,称西河派。据《诸真宗派总薄》,其传派次序为: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中正演金科。冲汉通圆满,高宗居大罗,武当兴法派,福海起洪波。
穹窿山派
正一神霄支派,由施道渊所创,以苏州穹窿山和玄妙观为中心。《金盖心灯.道谱源流图》:“施亮生,号铁竹道人,尝受初真戒、中极戒于王昆阳(王常月)。后精于法,改皈正一真有府,派名姑苏穹窿山一派。”故未给他列传。其事迹见《玄妙观志》和《苏州府志》。清顾沅《玄妙观志》卷四:“施道渊,字亮生,别号铁竹道人。生吴县横塘乡。童真出家为朝真观道士,遇异人张信符授以丹诀,年十九,从龙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能驱役百神。时为人除崇魅,疗疾苦,不以为利。初筑室尧峰,晨夕修炼,移往穹窿山,即茅君故宫,……鼎新之。顺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真人张洪任请于朝,赐额上真观,并赐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由是四方征请,凡建名胜一百七十余所,塑像八千七百二十有奇。郡中元妙观殿宇倾圮,太傅金之俊延道渊主观事,修复三清、雷尊诸殿,……晚游闽越,探真访道,尤多救济。康熙丙辰(1676),裕亲王召主醮京师。乞归,……戊午(1678)果化于山观。道渊著有《玉留堂语录》。”施道渊传弟子胡德果,号云庐,吴郡人,尽得道渊之术。康熙四十三年(1704),吴中大旱,被官府延请祈雨,德果登坛作法,大雨如注。自后名望愈著。胡传潘元珪,字允章,号梧庵,吴郡人,出家玄妙观,为胡德果高弟,善五雷法。德果死后,凡吴中有大醮法事,俱延元珪主之。雍正间应召入都,值大光明殿,为御前值季法官,遇有祈祷,皆称旨。后南归,仍居苏州玄妙观。潘传弟子惠远谟(1697—1771),惠传弟子张次理(1712—1786)和施神安,远谟和次理又同时兼承娄近垣正乙派之传。施神安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继张资理主玄妙观方丈,于嘉庆间逝世。此后承传不详。
真大道教
原名“大道教”,金初北方出现的三大新道派之一。创始人刘德仁,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自称二十一岁时遇一须眉皓白之老翁,授以“《道德经》要言”(一说授以“玄妙道诀”),创教于金皇统二年(1142)。在传教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一时信者甚众,自称大道教。五传至郦希成(诚)分为两派,因元宪宗支持郦派,故改名为真大道教。是教以《道德经》为宗旨,兼汲儒、释部分思想,所列戒条有九: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力,安贱贫,力耕而食,量人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史称其为“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苛侈于己”。真大道教在修炼上不讲究飞升化炼之术,而注重静默祈祷,也不奉祀诸多鬼神,为人治病不借助符箓,只是“默祷虚空”,不化缘乞食,主张道士出家苦行,其宫观初称为“庵”,墓称为“塔”,类似于佛教,流传于河北一带。全盛之际,其传播地域曾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经十余传而衰。
大道教
参见“真大道教”条。
太一教
或称太一道,金初北方出现的三大新道派之一。金天眷中(1138—1140)萧抱珍创立于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该派所用“太一”之名,说法有二。一说该派因传太一三元法箓,因名其教曰太一“(《元史.释老传》)。一说因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而得此称(至元三年《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据传,萧抱珍曾得仙圣授以“秘箓”,善“祈祷诃禁”之术,亦以符箓为人治病,故其门徒甚众,朝廷闻名。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朝廷召其入宫,为皇后治病,深受礼遇,赐其所居庵为“太一万寿观”。死后,元世祖追赐为“太一一悟真人”,改“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宫”。二祖萧道熙(本姓韩)、三祖萧志冲(本姓王)承传其道。元世祖赐以四祖萧辅道“太一中和仁靖真人”之号。五祖萧居寿(本姓李)也得元世祖礼遇,至元十二年(1274),令建太一宫于两京,命其主持宫中祠事,兼祀六丁神,并赐太一掌教宗师印,赐号“太一演化贞常真人”。六祖萧全佑(本姓李)嗣,亦被封为“真人”。七祖萧天佑(本姓祭)于元仁宗延佑二年(1351),以“太崇玄体素演道真人”身份和正一派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全真道掌教孙德囗等,在大都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设经箓普天大醮。泰定元年(1324),七祖又于吴全节、夏文泳、刘尚平等,率法师道士数千人在大都崇真万寿宫建金箓周天大醮。太一教盛传二百年元未仍在活动。七祖之后,史料无载,流传不明。太一教重符箓斋醮,与正一道相类似;其规定道士必须出家,则又与正一道有别。该派始祖规定,凡非萧姓嗣教者,皆改萧姓。元代深受理学影响,以忠信孝慈为行身之要。
净明道
全称“净明忠孝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道派,系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净指不染物,明指不触物,该派以净明忠孝为宗旨,并作为教派名称。净明道的创立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净明道尊奉东晋道士许逊(许旌阳)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许逊东晋时居南昌传道与十一弟子并称十二真君。许逊死后,西山道教不绝如缕,许逊焚修的游帷观,亦历经唐代道士胡惠超重振和北宋皇帝的敕封。南宋初,西山玉隆万寿宫(原游帷观)道士周真公利用许逊信仰,致祷许真君救度,得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即于西山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标志着这一道派的形成。但周真公一系的道派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起而创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托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下降,宣告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刘玉当为师。刘玉始建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此后刘玉先后宣称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净明道”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刘玉重新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净明道师(旌阳公一传),以兰公、谌母为净明启教,以西山十二真君为净明传教。又尊唐代道士张氲为净名经师,胡惠超为净明法师,东晋道士郭璞为净明监度师,合称“净明三师”。刘玉称净明扬教,为旌阳公二传。刘玉以下净明道四代嗣法宗师称净明嗣教,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徐异为旌阳公四传,赵宜真为旌阳公五传,刘渊然为旌阳公六传。刘玉至净明四嗣教五代是净明道兴盛时期。黄元吉在西山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此后西山净明法坛法箓盛行于世。黄元吉、徐异、刘渊然皆赴京师,弘扬净明教法,广结士大夫,名重一时。黄元吉得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举荐,被元室敕封为净明崇德弘道大师、教门高士、玉隆万寿宫提点。赵宜真曾先后从张广济、李玄一,研习全真北派、南派之学。净明道与全真道、正一道保持了密切的友好关系。刘渊然以后净明道的传承系谱不明,教派渐趋衰落。清顺治九年(1652),丘处机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城入西山研修净明道,致力于西山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居西山绍继净明法统。此后,净明道历史即付诸阙如。净明道以“净明忠孝”为修道宗旨。净明是指对内心修炼的要求,忠孝是对行持的要求。净明道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垂世八宝”,要求道士恪守。净明道以忠孝为大道之本,认为“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道”。(《净明忠孝全书》卷二)净明道的特点是融汇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认为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归。净明道重视封建伦理修养,具有浓厚的理学特色。《净明忠孝全书》是净明道的基本经典,由黄元吉编撰成书,是研究净明道教的重要资料。《道藏》中收有净明道经书十余种。净明道是以倡导忠孝为特色的新道派。净明道的教义,深得元明官僚士大夫的赞赏,亦受到元明统治者的重视。净明道嗣法宗师与龙虎山张天师关系密切,与全真龙门派、全真南派亦有交往,是无明时期颇有影响的一个教派。
正一道
亦称正一教、正一派。道教后期以龙虎宗为主干集合融汇诸符箓派而形成的符箓大派。形成时间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该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标志。所合道派,主要有: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该派形成于大德八年。从至元十四年(1277)起,张陵后嗣代代被敕封为天师,受命主管江南道教。江南各派的教务大政皆须听命于天师(全真道之在南方者也不例外),或由天师请命于朝廷(如道士敕封等),使历代天师逐渐成为江南各符箓派的共主,为组成正一道准备了领袖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历代天师受到特别尊崇,其所领龙虎宗自然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的发展更是规模空前。这又为正一道的形成准备了组织条件。在上述基础上,各符箓派之间逐渐加强交参与融合,对天师龙虎宗的向心力不断加强。故以大德八年张与材受命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标志,正一道形成。此后,全国道教皆分属正一,全真两大派,明清政府也只承认此两派。集合诸符箓派而成的正一派,以张陵后嗣(历代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鬼为主要宗教活动。该派道士允许有家室,可以不出家,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不甚严格。原诸符箓小派合并入正一道后,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小派逐渐与他派融合而绝传,如阁皂宗、太一道等,有的小派却在承认正一大宗下,保留着原有小宗的承传。如龙虎宗、茅山宗、武当道、净明派、清微派等。它们在明至民国间各自承传不绝。只是在明中叶后,因不得皇室有力的支持,大都式微。
龙虎宗
道教派别,系五斗米道(天师道)发展到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的称谓。实即五斗米道、天师派的延续。以张陵后嗣迁居龙虎山建教为标志。但时间尚难考定。《汉天师世家》、《元史.释老传》等谓张鲁第四子张盛于三国或西晋永嘉间去龙虎山建教。此说疑点甚多难以置信。据史籍考察,张鲁降曹后,其子皆封列侯,但无张盛之名。《茅山志》卷十五载有南北朝时张陵几个子孙之名,有九世孙一人,十世孙七人,其中二人署籍蜀郡。梁简文帝撰《招真馆碑》,记张陵第十二代孙张道裕在天监二年(503)来虞山建招真馆,修道十余年,地点在江苏常熟。《受箓次第法信仪》收《天师治仪》,为张陵第十三工孙梁武陵王参军张辨所撰。凡此,未有一人居龙虎山。据现存资料,大约在晚唐时,张陵子孙始入居龙虎山。《龙虎山志》卷二“上清宫”条云:该宫原本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841—846)中赐额真仙观。”卷六《张谌传》:“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所云第四代天师(张盛)所建传箓坛,不可信,二十代张谌受命建传箓坛,似近事实。五代时南唐皇帝李璟在龙虎山敕建张天师庙,时人陈乔为撰《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碑立于南唐保大八年(950),碑中提到的是张陵第三十一代孙张秉一。此后《汉天师世家》所列各代天师,始有史籍可资佐证。据此,张陵后嗣入居江西龙虎山建教,大约始于晚唐。此时即为龙虎宗始建的大约年代。另有一说认为张鲁之弟张卫有子名张盛,不降曹氏,独自携妻去江西龙虎山修道,但史料亦不足。至宋代,龙虎宗获得皇室支持,每代首领(即每代张陵嗣孙)皆被赐号为“先生”。如二十四代张正随,赐号“真静先生”,二十五代张乾曜,赐号“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张嗣宗,赐号“虚白先生”等,其教派获得大发展,龙虎宗之名遂著称于世,与茅山、阁皂山并称“三山符箓”或“符箓三宗”。绍圣四年(1097),宋哲宗“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阁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茅山志》卷一一)入元,龙虎宗受到更大的支持。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见张陵第三十六代孙张宗演,次年,敕封其为第三十六代天师,即正式以官方名义承认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又命其主领江南道教。此后龙虎宗每代首领皆如此制,得到皇帝所给的天师封号和管理江南道教的职权。从而使历代天师的政治地位跃居其他符箓派首领之上,龙虎宗的发展也较其他符箓派为大。这样,天师和他领导的龙虎宗渐渐成为江南诸符箓的中心。元代中后期,以它为中心集合江南诸符箓派为一体而组成符箓大派正一道。此后,龙虎宗进入另一发展时期。
正乙派
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开启,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二《官府》条:龙虎山向分紫微、虚靖、灵阳三派,“其师长之称,实同一脉,但无定派命名,使尊卑日久难考。因定四十字。从今至后,三派合一,依次授名。四十字完,许‘辰‘字辈再续四十字,完而复续,以此例垂于永世。”其所定四十派字为:“近远资元运,久长保巨淳。道唯诚可宝,德用信为珍。秉敬宏丹箓,葆真启世人。鸿图赞景祚,圣泽振昌辰。”娄近垣以其名之“近”字为始,表明此派由他所开启。据清顾沅《玄妙观志》可略知其传代情况。该志卷三载:惠远谟(1697—1771)字虚中,号澹峰。五六岁读书,过目成诵。稍长,其家送之入玄妙观,受业于潘元珪(号梧庵)。时主席胡云庵为延师讲学,乃博览儒书,尤潜心道藏。年三十,授道纪司,雍正九年(1731),主龙虎山玉华院事。后二年(1733),京师光明殿成,被选充焚修。时娄近垣主光明殿,远谟师事之,受其法。十三年(1735)潘元珪死,南旋继其方丈席。是年秋,娄近垣以龙虎山缺提点,奏准其往龙虎山署提点之职。乾隆九年(1744),娄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赞助,明年充御前值季。遇雨肠(月字应为日字旁)愆,行法辄应。娄近垣修《龙虎山志》,参互考订,出力为多。至乾隆十五年(1750)冬南归。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年七十五。著有《学吟稿》。《玄妙观志》又载:张资理(1712—1786),字一枝,号友桐,吴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出家朝真观,为沈坚苍之徒。由儒家言通道德五千之旨。符箓秘典,靡不洞贯。雍正十二年(1734),钦选入都,住光明殿,复从惠远谟受法,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年(1749)回苏,奉娄近垣之命,往龙虎山领迎华院教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请假回苏,次年主席玄妙观方丈。祷雨祛邪,颇著应验。乾隆五十一年(1786)卒。张资理后之传达室代不详。《诸真宗派总薄》载此派之“派”字,在“辰”字之后又添二十字,似此派至作《诸真宗派总簿》时,已传四十余代。
玄教
玄教本为朝廷对道教的通称。元代皇帝以张留孙掌玄教院,形成一个以玄教道官直接布道的教派,可视为道教龙虎山支派。创始于元初,创始人张留孙。张留孙(1248—1321),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幼从伯父张闻诗学道于龙虎山上清宫。后以所学游江淮。至元十三年(1276),随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留侍阙下。次年,因为昭睿顺圣皇后之疾祈祷有验,命为上卿,赐宝剑,敕两都各建崇真宫以居之。至元十五年(1278),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此后,“宠遇日隆,比于亲臣”。所封教职也不断提高,至仁宗延佑二年(1315),晋衔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大真人、领集贤院道教事。(见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吴澄《神德真君张公道行碑》等)从作玄教宗师起,他就不断从龙虎山选调道士(前后几十人)至京师,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各地任各级道官,从而以他们为骨干,逐渐组织起一个规模庞大的教派,即龙虎宗支派——玄教。玄教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组织规模是很大的。其宫观除少数在北方外,大部遍布于南方。计有:镇江路、常州路、杭州路、扬州路、平江路、龙兴路、抚州路、临江路、袁州路、信州路、天临路、惠州路等。约当今之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区。该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组织领导体制。其最高首领是玄教大宗师,居大都崇真万寿宫,负全教指挥之责。其副手是玄教嗣师,辅助大宗师工作,又是日后大宗师的合法继承人。大都崇真万寿宫设提点一职,协助大宗师处理日常事务。大宗师之下,设江淮荆襄都提点,为大宗师指挥各路道教的直接助手。其下的各级地方组织,根据元代行政区划进行设置,行省设都提点,路设道录、道判,州设道正、道判,基层各宫观设住持、提点、提举。玄教从成立至元末,承传五代掌教。第一代张留孙,掌教四十三年(从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师算起),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逝世,传给第二代吴全节。全节掌教二十五年,于至正六年(1346)逝世,传给夏文泳。文泳掌教四年,于至正九年(1349)逝世,传给第四代张德隆。德隆掌教约五年,于至正十四年(1354)传给第五代于有兴。于有兴掌教至元亡。玄教大宗师之承传,逐渐形成一套制度。第一,除第一任掌教张留孙为元世祖任命外,其后几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提名,先作嗣师,待前任掌教逝世后,由皇帝降“玺书”加以任命。第二,历代继任掌教在接任时,皆须以张留孙遗留下的大宗师印和宝剑(原为皇帝赐张留孙者)相承传。作为传承凭证和教权象征。玄教虽是由龙虎宗分衍出来的一个支派,但却自成体系,对龙虎宗天师有丰当大的独立性,即它的的教务真接受命于玄教大宗师,而不直接受命于龙虎山上清宫和天师府。玄教之信仰和所习方术,呈杂采兼收特点。除主要承传天师龙虎宗之符箓、咒术外,兼习神霄、清微、天心雷法,也兼习内丹术。在道教理论上的建树很少,仅吴全节所著《灵宝玉鉴》,现尚存于《道藏》。玄教存在的时间虽不长(至元亡而解体),但它却对诸符箓派合为一个大派正一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玄教大宗师长期居住大都崇真万寿宫,有如江南道教首领历代天师在京的常驻代表(历代天师除被诏命去京师外,常年居龙虎山),江南众多道派的不少事务,往往是通过玄教大宗师解决(有些须请示天师)。玄教大宗师对于沟通江南道教与元室的关系,沟通道教各派之间的关系,加强各派的团结,促进正一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玄教组织的发展,又大大增强了龙虎宗的力量,为正一道的形成,作了必要的组织准备。
新武当派
清微派支派。由元代武当山道士张守清开创。据元程巨夫《均州武当山万寿宫碑》,张守清,名洞渊,号月峡叟,峡州宜都(今湖北宜昌宜都县)人。幼习举子业,长作小吏。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十一,去武当山出家,拜本山道士鲁洞元(曾参访全真道尹志平)为师。洞云死后,率领道士修道路,建宫观,开荒种地,颇多建树。某年,又从本山道士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等学清微法,得黄舜申之传,其后,道名远著,门徒众多。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皇太后闻其道行,遣使命建金箓醮,并征至阙,赐所建宫名天下一真庆万寿宫。元仁宗皇庆元年、二年,京师干旱,诏命祷雨,屡有应验。延佑元年(1314),授“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张守清承传全真、清微、正一诸派之学,既通经章符箓,清微雷法,又谙内炼丹道,而以承传清微法为主,是元初黄舜申清微派北传一系的重要传人。清微派道书《清微神烈秘法》卷上所列《师派》,在黄舜申之后,即有“清微冲道使叶云莱,清微冲和使张道贵,冲元雷使张守清,紫玄散吏张守一。”清微派明初重要传人赵宜真云:“近世如洞渊张真人(张守清),化行四海,独露孤峰,止以爱将神烈一阶授之学士,至于诸阶雷奥,与夫炼度奏章等法,虽间有得之者,亦鲜究其旨。”(《道法会元》卷五《清微符章经道》序)证明张守清对清微雷法颇多创造。故张守清之道派又可称为武当清微派。据《大岳太和山志》等载,该派是按“守道明仁德,……字派传代的。这一字谱与《诸真宗派总薄》所载之第三七“天师张真人正一派”、第七十“萨真君西河派”字派基本相同;其后四句又与第三七“龙虎山正乙门下天师清微派”字派基本相同。这种巧合,是这些道派与武当有某种历史渊源,抑或仅是借用新武当派之派字?尚难判定。
全真道
又称全真教,或全真派。为金代北方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创始人王喆(1112—1170)。据《全真教主碑》等载,王喆,号重阳陕西咸阳人。家世豪族。早年为儒生,曾中金熙宗武举(或云未中),作过小吏。后遗世隐居。金正隆四年(1159),声言在甘河镇遇仙,得受金丹口诀。从此弃儒为道,开始创教。于终南山南时村掘地为穴,名“活死人墓”,在其中修道两年多。大定三年(1163),毁掉活死人墓,去刘蒋村结庐居住,边修行边传教。大定七年(1167)。烧毁庵堂,前往山东传教。先后收徒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后人称“北七真”)又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至此,全真道正式建成。因王喆在宁海(今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故世以全真名其教。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四徒西返终南,于途中患病,次年逝世。全真道是后期道教中最大的派别之一,较之旧道教有显著特点:(一)三教合一思想比较突出。如王囗在山东所创之五会皆以“三教”二字冠首;规定以三教之经书《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士必修的经典。他和七弟子的诗文中,三教合一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教虽分三,道则唯一”等等。尤以融合佛教禅宗理论最为突出。马钰《神光灿》:“禅为宗,道为祖”,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玄言正旨序》:玄宗(指全真道)“与禅宗实为相近”。(二)教义中,出世思想十分浓厚。在王囗和七弟子诗文中,极力贬斥人生之价值,宣扬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狱”、“火宅”,夫妻恩爱为“金枷玉锁”,劝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笼”,看破功名富贵,学道炼丹,以离“苦海”。(三)在成仙信仰和修炼理论上,一返旧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只追求“阳神”、“真性”不死。认为人之肉体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王囗《金关玉锁诀》:“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立教十五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至真语录》:“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阴阳之外则其神不死也。”因此在内丹修炼理论上,与道教南宗相反,主张先性后命,以性兼命。以澄心遣欲为真功,以明心见性为首务。(四)在修炼方法上,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箓,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在教制教规上,规定道士心须出家住道观,不许蓄妻室。为了约束道士言行,制定各项清规戒律,督促道众严格遵守。这些皆与正一道有很大区别。全真道在金代的发展有限,至蒙元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见、宠遇丘处机为契机,在丘处机及其弟子们的推动下,全真道发展至鼎盛。当时全真道宫观遍布北方各省区,“虽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处机起,历经尹志平、李志常两任掌教,大约三十年。至元宪宗五年(1255),佛道《化胡经》之争起,元室袒佛,全真道败北。此后元室下令焚毁除《道德经》之外的一切道经,全真教遭受沉重打击,全真道鼎盛局面因之结束。故在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几任掌教中,处境都较困难。又经历约三十年,元成宗即位,驰焚经之禁,全真道获得正常发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国统一。此后,原同源异流而分传于金与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渐认同、融合,至元代中后期,二宗合并的条件渐趋成熟。在南宗道士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二宗经过对祖师宗祀的调整,南宗最后并入全真道。合并后的全真道遂成为更大的道派,而与正一道分统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对佛、道采取抑制、约束政策,对道教正一派有所崇奉,对全真道支持较少,全真道自此进和衰落时期。金元时期形成的统一领导核心(以北京白云观为基地)顿然解体。在此情势下,统一的全真道渐次分解成诸多小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马钰的遇仙派,宗祖谭处端的南无派,宗祖刘处玄的随山派,宗祖丘处机的龙门派,宗祖王处一的嵛山派,宗祖郝大通的华山派,宗祖孙不二的清静派等。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别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阳派,宗祖钟离权的正阳派,宗祖吕洞宾的纯阳派,宗祖刘海蟾的刘祖派,宗祖王喆的重阳派。如此众多的全真支派出现,并不表示全真道的兴旺发达,恰好反映它的衰落。它们的形成时间,最早在明代中后期,多数在明后。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龙门派因王常月的阐扬,曾经在清初一度“中兴”,其余各派,大都衰落不振。
龙门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为开派祖师。《金盖心灯》、《白云观志》记有其传代谱系。称第一代赵道坚(号虚静),第二代张德纯(号碧芝),此两代生于元朝。第三代陈通微(号冲夷),第四代周玄朴(号大拙),下分传第五代张静定(号无我)和沈静圆(号顿空),再分传第六代赵真嵩(号复阳)和卫真定(号平阳),以上五代生于明朝。从诸传记叙中,很难断定是何人在何时开创了龙门派。第一代赵道坚,原为丘处机西谨元太祖随行十八弟子之一,但他随处机在1221年的西行途中,即逝世于西域的赛兰城。他处在全真道尚属幼弱时期,怎能另创其支派。后世龙门道士为了尊他为第一代宗师,遂由《金盖心灯》等对其历史进行改造,将其行谊大大延后。称他于至元庚辰,即至元十七年(1280),受丘处机传初真戒、中极戒。侍其如法行持有成时,又“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即:道德通玄静,……是为龙门第一代宗师。”又称其“修持凡三十年,功圆行满,将示化,始以戒法口诀,于皇庆壬子年(1312)……亲授河南道士张碧芝名德纯。”(《金盖心灯》卷一《赵虚静律师传》)以上所记之传法纪年,皆在丘、赵二人死后几十年,自属虚构。之所以要如此改造丘、赵历史,无非是想将后出之龙门派与丘、赵挂上钩而已。它恰好证明龙门派既非丘处机所创,也非赵道坚所创。尊赵道坚为第一代传戒律师,实为龙门派攀祖的需要。由于赵道坚历史不实,直接影响对第二代张德纯的认定。即使张德纯确属丘处机之裔,他在元代也不可能创建龙门派。因记录元代全真道活动的资料,至今尚保存很多,皆看不出元代有分衍支派的迹象。其后第三代至第六代,生当明世。据载,第三代陈通微,第四代周玄朴,第五代张静定,皆居无定所,而留居四川青城山时间较久。周玄朴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受戒,“是时玄门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师隐青城,不履尘世五十余年。面壁内观,不以教相有为之事累心。弟子数人,皆不以阐教为事。律门几至湮没!住世一百一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张宗仁,承当法戒。……于景泰庚午岁(景泰元年,1450)十月望日他适,不知所终。”《金盖心灯》卷一《周大拙律师传》)可见在景泰元年前,龙门派也未形成。第五代和第六代传人,也是游方不定,传人甚少,看不出在他们周围已形成了教团。故何时形成龙门派,尚待进一步研究。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王常月至北京,次年三月,说戒于白云观,三次登坛传戒,收弟子千余人。康熙二年(1663),南下江、浙传戒,几年后,再去湖北武当山传戒,从而使龙门组织由这些地区迅速向全国传播,形成龙门派的“中兴”局面。王常月被其徒裔称为龙门“中兴”之臣。这种中兴景象,有的地区延续到乾、嘉之世。龙门派在其传播过程中,又不断分衍出许多小支派。如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金筑老人在浙江余杭金筑坪启天柱观派,下传第九代潘太牧(字牧心),递传第十代王清虚(号洞阳),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崖);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陶守贞(号靖庵)在湖州金盖山启云巢支派,下递传第九代陶思萱(号石庵),第十代徐清澄(号紫垣),第十一代徐一返(号隆岩);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黄守正(号虚堂),在苏州启太微律院支派,下传第九代孙太岳(号碧阳);王常月弟子第八代吕守璞(号云隐)在苏州启冠山支派,下传第九代吕太晋(号全阳)、鲍太开(号三阳)等;王常月弟子鸡足道者黄守中在云南鸡足山启西竺心宗,下传管天仙,管传金怀怀,金传活死人,再传往往生等。龙门派第九代周太朗(号明阳)在杭州启金鼓洞支派,下传第十代戴清源(号初阳)、高清昱(字东篱)、方清复(号凝阳),戴传第十一代骆一中(字圣哲),再传第十二代蔡阳善(字天一),再传第十三代戴北庄,再传第十四代张复纯;第十代高清昱启天台桐柏宫支派,下传第十一代方一定(字熔阳)、闵一得(号懒云)、沈一炳(号轻云),其后不断传衍,门庭很盛。第十代陈清觉在四川青城山开碧洞宗,历传至民国,已至第二十三代。其他龙门支派尚多,难以枚举。龙门派自清初“中兴”后,一支独秀地传衍不绝,支派愈衍愈繁,地域愈传愈广。其规模不仅超过和掩盖了全真道其他支派,而且在许多省区更取代正一派,故世人有谓“临济、龙门半天下”,确非虚言。
南无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谭处端为开派祖师。谭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全真道祖王重阳之弟子。座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元世祖至无六年(1269)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据《南无道派宗谱》,以谭处端为第一代宗师,传至第五代宗师杨理信,时至明初,又经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周妙超、陈仙后、朱立刚,传至第十二代宗师许去乾,时为明末。再由清初第十三代宗师孔云峰,经罗霄远、郑上乘、邢功广、高成岳、曾必先、甄有虚,传至第二十代宗师刘名瑞。刘名瑞(1839—1931),号盼蟾子,隐居于京华桃源观,撰有《道源精微歌》、《盘溪易考》、《敲蹻洞章》、《清静经图注》等书,阐述内丹学,集为《盼蟾子道书三种》刊行,是该派宗师中唯一有著作传世者。刘名瑞自称:“演法于龙门,受法于志无。”似又曾受法于龙门派。该派徒众活动于华北、东北,势力、影响远不及龙门派。
华山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郝大通为开派祖师。郝大通,字太古,号广宁子,全真教祖王重阳之弟子。卒于金崇庆元年(1212)。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广宁通玄太古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该派活动无系统记载,仅见零星记录。清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贝本恒,字常吉,淮阳人。年十七,礼武当袁正遇为师,后师龙门派王常月受戒律。康熙乙亥(1695)结茅武康(浙江旧县,1958年并入德清)之高池山。乾隆乙丑(1745),余杭人延主洞霄宫。乾隆二十三年卒。于《易》学颇有造诣,著有《周易参义》、《黄老旨归》。此处谓其受龙门派王常月戒律,当为龙门派道士,但《金盖心灯》卷四《沈轻云律师传》则谓其为华山派裔。曰:“贝常吉,名本恒,为华山派裔”,与龙门道士沈轻云友善,本恒有弟子李仁凝,号云峰,在沈轻云逝世后,“为封其龛,葬于大涤山之金筑坪”。卷三《樊初阳律师传》亦谓贝本恒为华山派裔,谓其又从樊太初(号初阳)学,“得其宗旨”。《金鼓洞志》又记李仁凝事:“月峰真人者,即世所称妙衷定命真人也,姓李名仁凝,皈依常吉真人为师。隐于云窝山房,好清静,修性炼命,备尝苦楚。性喜洁,最爱花木,精修三十年。”据此,贝本恒乃华山派道士,又曾参学龙门派。他和弟子李仁凝在清康、雍、乾间活动于浙江德清、余杭一带。于此可见华山派活动之一斑。《诸真宗派总簿》第十三,记有华山派之传代派字,前四句为:“至一元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据此,贝本恒为华山派第十五代,李仁凝为十六代。
嵛山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王处一为开派祖师。王处一,字精通,号玉阳子。全真教祖王重阳之弟子。卒于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玉阳体玄广度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藏之《诸真宗派总薄》,记有该派传代派字,证明该派至那时起尚有传承。但传承及活动情况,未见记载。
遇仙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马钰为开派祖师。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全真教主王重阳弟子。卒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藏之《诸真宗派总簿》中,记有该派传代派字,证明至那时起,该派尚有传承。其传承与活动情形不详。
随山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刘处玄为开派祖师。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全真教祖王重阳弟子。卒于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藏之《诸真宗派总簿》记有该派传代派字,其传承、活动情况不知其详。
清静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孙不二为开派祖师。孙不二,号清静散人,马钰之妻,全真教祖王重阳弟子。卒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清静渊贞顺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清静渊贞玄虚顺化元君”。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藏之《诸真宗派总簿》中,记有该派传代派字,不知其传承与活动详情。
隐仙派
全真道支派。又称隐派或犹龙派。尊明初道士张三丰为祖师。张三丰,元末明初人。其名字、籍贯、履历,各家记载不一,传说甚多。据明傅维麟《明书》卷一百六十《异散传》载,张三丰,名君实,字玄一,号玄玄,自号三丰子。辽东义州人。常衣一衲,行经街市,乡村,旁若无人。论三教经书,吐辞滚滚。或三五日,两三月,始一食。登山,其行如飞。元未居陕西宝鸡金台观。一日辞世而逝,后复生,乃入蜀抵秦,游襄邓,往来长安,历陇岷甘肃。洪武初,入武当,登天柱峰。使弟子丘玄清住五龙宫,卢秋云住南岩宫,刘古泉、杨善登(或作澄)住紫霄宫,自结草庐于展旗峰北曰遇真观,营草庵于土城曰会仙馆,令弟子周真得守之。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长往,不知所之。明年,太祖遣道士访求,不得。永乐间,成祖又多次派人诏请,亦不获。英宗天顺三年(1459),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加封“韬光尚志真仙”。张三丰虽传有若干弟子,但生前并未组建道派。宗奉他的道派,由其信仰者组成。据清李西月《张三丰先生全集.道派》,该派称名隐仙派,一称隐派或独犹龙派。并谓张三丰承火龙真人,火龙师麻衣垂先生李和,麻衣师陈抟,陈抟师文始真人尹喜。至陈抟时,又兼得少阳派刘海蟾之传,合老子门下文始、少阳二派而为一。此说荒诞之处甚多,但张三丰曾受陈抟一系的思想影响,或许接近事实。此派形成时间虽不可考,但明清民国时期确有此派承传。《诸真宗派总簿》记有多个宗祖张三丰的道派。有: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等八个。三丰崇拜最初兴起于湖北武当山,随着武当道的远播,遂在其他地区分衍出更多的小支派,上述各派反映了这个事实。
广慧派
道教支派。据《诸真宗派总簿》,为南宋道士章哲所创。章哲,“道号广慧,祖居江西南昌府武宁县三十五都顺义卿(疑为‘乡’字之误),石门仙潭人。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二月十九日降生。自幼好道,二十七岁结庵丝罗山,即今太平山也。年五十三岁,端坐而逝”。留传此派。其六十派字,系“民国五年丙辰(1916)八月初八日,由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太平山万寿宫穆善清带来。”
阎祖派
全真龙门派支派。《诸真宗派总簿》谓为龙门“复”字岔派分支,在茅山乾元观。此“阎祖”据清笪蟾光《茅山志》卷九,当为明嘉靖、万历间道士阎希言。该书据明王世贞《囗州续稿.阎道人希言传》称:阎道人者,名希言,不知何许人。自言家山西。年二十七八时,成瘵几死,遇师诲以坐功,得无恙。嘉靖乙未(1535)、丙申(1536)间,去家学道。后从湖北武当至江苏句曲乾元观,顶一髻,不巾栉,身著粗布夹衫。盛暑辄裸而暴日中,不汗,穷冬间凿冰而浴。绝不为人道其所由得,叩之以延年冲举之术,亦不应。唯劝人行阴骘,广施予,勿淫勿杀,勿忧勿恚、勿多思而已。乾元观初极简陋,希言游金陵募资以成殿阁,并引山泉灌溉稻田数十亩。住观五十余年,于万历十六年(1588)卒。传有弟子舒本住、江本实、王合心等。笪蟾光《茅山志》卷九云:舒道人,“名本住,号一庵,金陵人”。“晚而慕道,浪迹诸名胜,至三茅郁冈之下,……结茅而栖。坚意精心,凡十余年。而道人阎希言者,始来自终南,丰腹重颔,不冠不履,舒知其不凡,拜为师。遂相与胼胝,兴复古乾元云。……与江文谷同为希言高足弟子,亨年九十有六。”又云:“江道人,名本实,号文谷,苏州玉田人。早岁弃家学道,万历壬午(1528)至郁冈师希言。尝言人生未尝无死,有尽形骸,人死未尝无生,当存精气,乃于洗心池旁培小阜祀重阳,因迭石塞牖,趺坐于中。谓其徒:每日向牖呼之,应则已,不应则入收敛遗蜕。凡呼之三年,乃不应,启石视之,坐蜕矣。故称为活死人墓。”著有《华阳真诲》行二世。又云:“王小颠,道名合心,常州宜兴人。生而慧辨,通儒术。弱冠居金沙,即悦水云之士,作方外游,启遍诸名山,访高流,见阎希言,师事之。……先生学博而才敏,构词用意出人意表。”此云师事阎希言,疑当为师事阎希言之徒。笪蟾光《茅山志》卷三所载万历四十一年《神宗为圣母建金箓斋词》、万历四十三年《神宗三辛忏醮词》中,皆有“特命本山乾元观真道士李教顺等,祗就殿廷启建金箓”,“讽诵《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一藏”等语,此李教顺当为阎希言之徒裔。《诸真宗派总簿》记“阎祖派”派字为:“复本合教永,圆明寄象先,……”等二十字,据上记阎希言所传徒裔之辈字,与此相吻合,故所谓“阎祖派”当为阎希言所传之派系。但“教”字后传代情况不明。此后龙门派之宗师系第七代沈常敬(号太和),晚年亦住茅山传道,顺治十年(1653)卒。传有弟子孙守一(号玉阳)和黄守元(号赤阳),为龙门第八代。孙守一又传阎晓峰,为龙门第九代。孙、阎皆住茅山乾元观,但据《金盖心灯》之《道谱源流图》载,阎晓峰“所传后人改皈茅山法派”,表明阎晓峰后已非龙门派。似乾元观所传一直为阎言系之徒裔。
南宫派
全真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十代李清秋开启,以广东罗浮山为中心。清梁教无《玄门必读》:“南宫祖李清秋,为龙门第十代孙,得至人传授真道口诀。道成,得证天仙。后秘授曾一贯祖师,法派曰南宫派”。李清秋生平不详。从清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七可见其传代概况:“曾一贯,号山山,不详何许人。其师李清秋,龙门派第十代孙,得至人传授真诀,一贯传其学,恬修道成,以符药救人。康熙间人罗浮,筑道场于紫霄洞。五十五年(1716),广州旱,当道邀请求雨,雨大注,因委管冲虚观。山中五观,余四曰酥醪,曰九天,曰黄龙,曰白鹤,俱延为住持。后迁紫霄洞道场于酥醪洞,令弟子柯阳桂主之。师自居冲虚,未几羽化。”是为龙门第十一代。其弟子柯桂阳,“号善智,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家世住宦,幼习举子业。……弱冠弃家游罗浮,礼曾一贯为师。”与其师共兴酥醪观。“住山三十余年,度弟子百余人。乾隆十年(1745)六月二十日无疾而终,年五十三。”是为龙门第十二代。其后有童复魁,号慵庵,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为柯桂阳再传弟子,即龙门第十四代。乾隆五十六年(1791)入道于罗浮山酥醪观,时年三十八。复云游二十载,归后被推为酥醪观主持,复被举任道会师之职。嘉庆六年(1801)卒,寿九十八。其徒有江本源,字瀛涛,号松竹山人,广东番禺县人。入道罗浮酥醪观,通儒、释之学,能诗文,士大夫喜与之游。童复魁逝世后,继为酥醪纲住持。为龙门第十五代。又有赖本华,号介生,原名洪禧,字畴叶,广东东莞县人。幼习举业,为诸生,以诗名。后入酥醪观,礼童复魁为师。习静一室,不与人接。年八十余化于观中。有《浮山新志》、《红棉馆诗钞》传世。后有陈铭珪,字友珊,广东东莞人。咸丰二年(1852)副贡生。晚学道于罗浮,派名教友。后修复酥醪观。为该观住持,自号酥醪洞主。为龙门第十七代。光绪七年(1881)卒。传有弟子张永暗等。
金山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因发源于山东崂山,又称崂山派。由龙门第四代孙玄清所创。据《玄门必读》等载,孙玄清,字元玉,号金山,又号海岳山人。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崂山人(或谓青州府寿光县人)。自幼在崂山明霞洞出家,礼李显陀为师。后游铁茶山云光洞,遇通源予授以升降天门运筹之法(内丹法)。年十九,即墨县太和真人携住黄石宫,苦炼二十余年,颇有成就。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至北京白云观坐钵一载,大著灵异。赐号“护国师左赞教主紫阳真人”。卒于降庆三年(1569),寿七十三。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藏之《诸真宗派总簿》记有该派传代派字。传承与活动情况未见记载。
西竺心宗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八代鸡足道者所开启。以云南鸡足山为传播中心。据《金盖心灯》卷六《鸡足道者黄律师传》,鸡足道者,来自月支,休于云南鸡足山。自称野坦婆闍,华言求道士。所精唯西竺斗法,称“西竺心宗”第一百代。清顺治十六年(1659)赴京师谒王常月,赐姓名曰黄守中,遂为龙门第八代弟子。《觉云本支道统薪传》下卷《闵大宗师传》称,乾隆五十五年(1790)闵一得携王常月所传大戒书去鸡足山,黄守中犹在,闵以大戒授黄,黄以斗法密术授闵一得,闵归而纂为《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十二卷。黄守中所传“西竺心宗”,实为道教中的佛密派,其法多采用道教符箓派的“云篆”和佛教的“真言”,佛密色彩很浓。其徒多为行迹诡异、身挟绝技的江湖奇士。据载,黄守中传管天仙(派名太清),管传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金传活死人(云大辫,本姓王)、李赤脚、石照山人(章大享),活死人传往往生(郭阳晓),为龙门第十二代。黄又传大脚仙、王袖虎。大脚仙传张蓬头,张传龙门道士(郭来澄)和李蓬头等。十二代后传承不详。
云巢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八代陶守贞开启。以浙江湖州金盖山为传播中心。据《金盖心灯》卷二《靖庵先生墓表》等载,陶守贞,原名然,字浩然;派名守贞,号靖庵。世居浙江会稽,祖唐应蜀藩聘,遂居蜀。幼孤,随母居蜀。母卒,至浙江吴兴依族侄陶思萱,寻入金盖山修道。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受戒于北京白云观王常月,授以卷册,遣归金盖。康熙十二年(1673)卒。传法给族侄陶思萱(号石庵),为龙门第九代。陶传第十代徐清澄(号紫垣),徐传第十一代徐一返(号隆岩)。一返兼承正一派,法名汉臣。“祷雨祈晴,无不立应”。沈一炳弟子龙门第十二代陈阳复(号樵云)亦曾得徐一返授正一法。其该派分衍为更小支派,传衍于江浙。
天柱观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八代金筑老人开启。以浙江余杭金筑坪天柱观为传道中心。《金盖心灯》卷二《金筑老人传》:金筑老人者,“字号三见而三异:《洞霄闻人志》载,盛青崖,江南桐城人,明末进士,隐天柱观;《杨氏逸林》载,樵云氏者,桐乡人,姓盛,名未详。明末进士,值世沧桑,高隐大涤,自号退密山人。《菰城拾遗》载,异人金大涤,学富五车,尝自比管、乐。明亡遂隐,初休金盖山之白云居,更号樵云,既归老于天柱金筑坪。……著作颇多,石庵辈梓以行世。”盖为清初一隐君子。曾从王常月受戒,为龙门派第八代弟子。康熙三年(1664)传潘太牧(字牧心),为龙门第九代,潘传第十代王清虚(号洞阳),王传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崖)。此后承传不详。
金鼓洞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派第九代周太朗开启。传播中心在杭州金鼓洞。据《金盖心灯》和《金鼓洞志》载:周太朗(1628—1711),字元真,号明阳,江苏震泽(今吴县)人。父殁,舍俗出家。初礼龙门第八代孙守一(号玉阳),继礼黄守元(号赤阳)为师,嗣为龙门第九代。后游东南,于康熙三年(1664)来杭州。康熙五年(1666)结茅于西湖栖霞岭北金鼓洞,建屋修真,即后之鹤林道院。于是参玄访道者云集。先后传弟子戴清源(号初阳)、高清昱(字东篱)、方清复(号凝阳)、谢清涵(号宾阳)、金清来(号静灵)、孟清晃(号逸阳)、许清阳等。闵一得云:“当时从师(指周太朗)者,千有余人。闻之轻云子(指沈一炳)曰:全真一派,东华而下,盛自重阳(王喆),历传丘(处机)、赵(道坚)、陈(通微)、周(玄朴)祖,周传张(静定)、赵(真嵩)、王(常月)、黄(守元),……逮我明阳子周律师出,祖道南行。”与诸师“赓扬唱和。玄风庆会,自元而降,殆无有过之者。”(《金盖心灯》卷三《周明阳律师传》)表明龙门派南传后,以周太朗时期为最盛。周太朗弟子中,高清昱去浙江天台山,另开桐柏宫支派。其余住山弟子继续在金鼓山传衍。戴清源传第十一代骆一中(字圣哲),骆传第十二代蔡阳善(字天一),蔡传第十三代戴北庄(派名戴来某),戴传张复纯。时当清道光年间。
桐柏宫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十代高清昱开创。以浙江天台山桐柏宫(崇道观)为传播中心。据《金盖心灯》卷四《高东篱宗师传》:高清昱,字东篱,祖籍山东宁海州(治牟平),寄居长白。宿学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已七十五,始由台湾至浙江杭州金鼓洞,师事金鼓洞派创始者周太朗(号明阳),嗣为龙门第十代弟子。周授以《南华》、《道德》、《参同》、《悟真》、《华严》、赵注《大学》、《中庸》及《心经》等。居金鼓洞鹤林道院四十余年,从游者众。雍正十三年(1735),出主天台桐柏山崇道观讲席,后启桐柏宫支派。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著有《台湾风俗考》三卷。高清昱传弟子沈一炳(号轻云)、方一定(字熔阳)、闵一得(号懒云),为龙门第十一代。沈一炳传弟子陈阳复(字云樵)、周阳本(字梯霞)、费阳得(字丹心),为龙门第十二代。他们又多开启更小的支派。陈复阳开启余杭南湖三元宫支派,门下有阮来宗、杨来逸、钱来玉、鲍来金等;周阳本开启余杭铜山半持庵支派;费阳得开启归安(吴县)射村开化院支派。方一定下传弟子十二代顾阳昆(字苍州),顾传十三代王来真(号峄阳),开启苏州裴嫁桥斗母宫支派。闵一得下传弟子也很多,其徒孙辈王来因等又宗祖他开启觉云支派。他本人学综三教,著述甚丰,是清代少有的著名道教学者。
碧洞宗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传播于四川。创始人陈清觉(1606—1705)。据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载,陈清觉,道号赛松,又号烟霞,湖北武昌人。少年为进士,入庶常。后辞官入道,至武当山太子坡拜龙门道士詹太林为师,为龙门派第十代弟子。清康熙八年(1669)入川(或谓康熙二十六年入川),至青城山天师,修葺殿宇,潜心修道。康熙二十六年(1687),将教务交张清湖,去成都青羊宫养静。臬宪赵良壁遇之,事以师礼,于青羊宫旁建二仙庵以居之。康熙四十一年(1702),皇帝赐封“碧洞真人”号,并钦赐“碧洞丹台”匾额。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传有弟子陈一庆、吉一法、刘一贞、孟一贵、石一含、龙一泉等。其住青城山之师弟张清湖、张清仕,住三台云台观之师弟张青云等亦各传有弟子多人。这些弟子再递相传授,逐渐形成一个支派,尊陈清觉为开派祖师,以其碧洞真人号之“碧洞”二字名宗,称碧洞宗。成为清至民国间对四川道教影响很大的一个宗派。碧洞宗依龙虎派所订派字传代。其开祖陈清觉为第十代,依次相传,至民国时,已至第二十三代。《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记有第十一至二十三代道士之名。第十一代有陈一庆等二十八人,第十二代有王阳炳等三十七人,第十三代有吴来辉等四十三人,第十四代有万复证等五十五人,第十五代有万本圆等一百人,第十六代有李合邦等一百二十八人(以下各代略)。所记是否为该派道士全部,已难知晓,仅此亦可概见其规模。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师洞为传播中心,逐渐向四川其他州县发展,上引《支谱》即记有该派道士住持之州县宫观名,统计宫观所在州县有:华阳、双流、温州、郫县、汉州(今广汉)、崇庆、灌县、大邑、彭县、潼川(今三台)、中江、绵竹、眉山、蒲江、邛州(今邛崃)、资阳、乐至、富顺、茂州(今茂汶)、汶川、天全、雷波等。上述州县,大都在川西地区,少数在川北、川南及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四川各地道教皆属天师正一道,碧洞宗产生后,渐有取代他派的趋势。现代,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宫已全为龙门碧洞宗道士,正一道士只零星散居于其他宫观。碧洞宗在长期发展中,曾出现一些杰出道士。如第十三代王来通,号自明道人,清乾隆间住持灌县二王庙。他除整饬庙规,勤于教务外,又关心地方水利建设,发起新修横山长同堰,推广都江堰治水经验。他主持刊印的《灌江备考》、《灌江定考》、《汇集实录》三书,是现存都江堰治水经验总结的专书,有一定科学价值。第十四代陈复慧,号仲远,住持温州盘龙寺。博学能文,有《雅宜集》行世。对道教斋醮音乐颇有造诣,曾校正《广成仪制》数十种传世。被后世尊称为道教音乐“广成韵”之祖。第二十二代易心莹(法名易理轮),是近代著名道教学者,著有《道学系统表》,辑有《女子道教丛书》等。
霍山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创始人张宗囗。《诸真宗派总薄》载:“云樵真人姓张名宗囗,字耕云。系山东登州福山县人。由光绪甲申(1884)秋间,重赴白云观传法。门下弟子等因徒众人繁,叩请愿遵‘宗’字为第一代号。”据《白云观志》,张宗囗,又名圆囗,字耕云,为龙门派第十九代律师。光绪十三年(1887)逝世。传法给龙门派第二十代律师刘素云。《刘素云道行碑》云:刘素云,法名诚印,河北东光人。自幼好善,儒道兼优,拜十九代方丈张耕云为师。同治十年(1871)募捐五千余金为其师之传戒费,受戒者三百余人。后又募捐银刻印经板和重勒观内碑文。继任龙门派第二十代律师,又为霍山派第二代传人。光绪二十年(1894)卒。《诸真宗派总簿》载有该派“宗诚信崇绪,修善法德超,……”等四十派字。但刘诚印(素云)之后传给何人,不见记载。
觉云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龙门云巢派分衍而来。《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序:“海上觉云为浙湖云巢分支,于有清光绪戊子(1888)开派。”其《例言》:“光绪戊子,本坛张复诚、陈本中、沈本仁等恭诣云巢宗坛,禀准开派,是年三月春,启建醮典,敦请宗坛王来因、程来水、姚来鉴三师启派,本刻故尊三师曰宗师。”该派宗承云巢开派宗师龙门第八代陶守贞(号靖庵)和第十一代闵一得(号懒云)之传,对他们提倡的神仙与忠臣孝子不二,出家与在家、出仕与入山各随方便的思想,加以发扬,使龙门派更加世俗化。上引《觉云本支道统薪传.后跋》云:“自闵祖启‘方便法派’而后,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于是儒而道者日愈多,推行教法日益广。今者云坛竟遍布于江浙。”表现出晚期全真道已不再如他们先辈那样强调出家离俗了。该派自光绪十四年开派以后,一直承传不绝,《觉云本支道统薪传》有传系图加以记载。如开派人之一的程来永传第十四代汤复弼,汤传第十五代车本镒等,车传第十六代邱合度、徐合建,邱传第十七代倪教学等,倪传第十八代沈永家。时至民国十六年(1929)。
闾山三奶派
净明派或正一派的分支,为民间道派。该派源于陈靖姑(奇仕妈)的民俗信仰,相传福建古田县东地名临水,于五代时有陈姓世代为巫,陈靖姑亦一女巫,父陈昌,母葛氏,教以巫鬼道之术,陈靖姑与其结谊姐妹,巫相兼,习武修道,由巫师而神,乡人祀之。据说她曾师从闾山法主许真君,得许旌阳之秘诀,又从龙虎山张天师学道,得斩妖宝剑。陈靖姑信仰的《大奶灵经》云其“传法闾山,显迹古田”,南宋时福建一带建有奇仕妈宫、临水夫人庙。泉州奇仕妈祀陈、金、李三夫人,为授胎、护产、育婴之女神,香火较盛,且有“观音签”,并以妈祖配祀,至今尚存。福州的三奶夫人为陈靖姑、林淑靖(林九娘)、李三靖(李三娘);古田顺懿祖庙中祀顺天圣母(陈靖姑)、左祀江夫人(俗称虎奶)、右祀石夫人(俗称二奶)。台湾有十六座临水夫人庙(包括台北市临水顺天堂、台南市临水夫人妈宫、高雄县三奶宫、南投县顺懿宫、台中市临水宫、宜兰县靖安宫等到),皆为道观,属三奶派道教。台湾道士多属正一派系,其中乌头司公为天师道,红头师公为闾山三奶道。要之,闾山三奶本为道教民俗信仰,在大陆至今犹存,台湾民间道派兴盛,遂发展为民间道教之一。
南五祖
道教全真道尊奉的五位宋代祖师,即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相传张伯端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异人授予“金液还丹诀”,因此修炼得道,并将“金丹之道”授石泰,石泰授薛道光,薛道光授陈楠,陈楠再授白玉蟾。五祖认为儒、释、道同源,三教一理。以修炼金丹(内丹)或谓修炼“性命”为主。其修炼理论,在道教内丹修炼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活动多在南方,所以后来被尊为南五祖。又称“南宗”或“紫阳派”。
北七真
即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马钰(创全真道遇仙派);谭处端(创全真道南无派);刘处玄(创全真道随山派);邱处机(创全真道龙门派);王处一(创全真道嵛山派);郝大通(创全真道华山派);孙不二(创全真道清静派)。因其皆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过贡献,元室对他们都赠封“真人”或“真君”之号,加之其活动于北方,故被尊为北七真。北七真虽各创一派,但其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却大致相同。他们提倡三教合一,以清静寡欲为修道之本,以炼气养气为修炼之要,以忍耻含垢、苦己为人为宗旨。其传世之作,均收入《正统道藏》。(来自网络,参考)
其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