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在外交上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我们与任何愿意与我国友好相处的国家交朋友,但我们不与任何国家结成政治军事性质的同盟关系。我们在外交上从不会咄咄逼人,但我们坚决捍卫我们自己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在与邻国相处的过程中我国一直强调在彼此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的基础上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早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我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所应当坚持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截至2019年我国已与全世界180个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如今我们和很多国家都保持着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过在这其中巴基斯坦一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一般我们在定位与别国的关系时只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然而在形容中巴关系时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前加上了“全天候”这一修饰语。如果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官方对两国关系定位的外交术语,那么民间对中巴关系的形容则浓缩为两个字“巴铁”。由此可见无论官方或是民间对中巴关系的定位都是很高的。
巴基斯坦是一个诞生于1947年的年轻国家:在古代巴基斯坦曾处于古印度文明覆盖的范围之内。我们今天所提到的印度是指印度共和国这个国家,然而古代的“印度”这一概念更多是基于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古代的印度指的是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在内的整个次大陆,因为这片区域在历史上都或多或少受到古印度文明的辐射覆盖。古代的印度次大陆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东、南、西三面被海洋环绕,北部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
当时印度次大陆唯一可能遭受外来入侵的就是位于西北部的印度河这一缺口。近千年间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一次次翻越兴都库什山侵入印度河流域。公元7世纪以后入侵印度河流域的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阿富汗人等民族普遍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印度河流域这一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最终被伊斯兰文明所同化。1858年英国在印度次大陆建立起殖民统治以后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成为了大英帝国的臣民。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浪潮。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分歧矛盾也在逐渐扩大:1885年成立的印度国大党自认为是包括穆斯林在内的全体次大陆居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代表,然而穆斯林却成立了穆斯林联盟作为自己的政治组织。1940年3月穆斯林联盟拉合尔年会正式通过了成立穆斯林单独国家的决议。1947年英国在风起云涌的殖民地独立浪潮压力下被迫撤出印度次大陆。英国人撤离之前通过《蒙巴顿方案》把原英属印度殖民地划分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巴基斯坦两部分。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成为独立国家,次日印度也宣布独立。印巴之间从分治之日起就埋下了领土、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矛盾:两国围绕克什米尔等问题先后爆发过三次战争。1971年12月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之后两国没再爆发大规模战争,但边境冲突却从未停止。两国之间只达成了停火协议,而没达成和平协议。时至今日印巴之间在法律上仍处于战争状态。巴基斯坦的国土面积只有印度的30%左右,人口只有印度的15%左右,经济总量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现役部队只有印度的一半左右......
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战略压力之下需要寻求外部支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巴基斯坦是第一批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从50年代初就建立了贸易关系。不过在50年代中巴关系并没今天这样密切,事实上50年代正是中印关系的蜜月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进行谈判时提出的。在中印关系密切的前提下作为印度战略对手的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当然不会有多密切。
1954年5月巴基斯坦出于遏制印度的战略意图与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及双边防御协定。在50年代美巴关系远比中巴关系密切得多:5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走的是向苏联一边倒的路线,同时与印度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外交关系。巴基斯坦既是美国的盟友,又是印度的战略对手,所以在这种形势下中巴关系很难得到提升。不过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完全只是为了遏制自己的战略对手印度,所以作为美国盟友的巴基斯坦从未加入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遏制。
然而印度一直以英国殖民遗产的继承者自居,对外推行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政策,这使其几乎与周边所有邻国均存在一定的领土争端。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后中巴关系随之开始升温。中印边境战争期间巴基斯坦想趁机彻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然而美国从自身的全球战略出发压制住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感觉到在外交上过于依赖美国难免会使自己受制于人,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印边境战争中的表现引起了巴基斯坦方面的关注。
当时就有巴基斯坦官员表示:“印度的扩张主义国策不仅对巴基斯坦构成了威胁,也对亚洲最大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构成了威胁”。中印自卫反击战以后中巴初步建立友谊,两年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更让巴基斯坦看到一个核大国在东方冉冉升起。1965年3月有心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 · 汗访华。阿尤布 · 汗访华期间得到中方的保证:“如果印度侵略巴基斯坦,那么我们肯定会支持你,到时就看阁下需要我们做什么”。这年8月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
9月4日《人民日报》用大版面发表了巴基斯坦总统和外长的主张,同一天陈毅副总理在卡拉奇机场会见巴基斯坦外长并送上中国的支持:“中国坚决谴责印度扩大冲突的挑衅行为,中国坚决支持巴基斯坦反击印度的正义行动,中国坚决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应该根据克什米尔人民的意愿解决”。巴基斯坦需要的舆论支持,同样也需要军事支持。当时巴基斯坦的9个陆军师有5个是美国装备,空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更是全部来自美国。一旦美国不伸手援助,那么战争就不用再打了。
尽管美国和巴基斯坦是盟友关系,然而在冷战格局下印度其实也一直是美国争取拉拢的对象。美国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权衡之后向巴基斯坦表示:“我只能按照合同帮你在联合国斡旋”。很显然巴基斯坦在印巴战争中是指望不上美国了,而中国却在9月17日向印度驻华大使递交了一份强硬照会:“三日内拆除中锡边界的印军工事,立即停止印军的一切入侵活动,同时保证不再骚扰”。这实际上相当于在无形中对巴基斯坦进行了声援。同时中国也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军事物资。
截至战后一年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了3000多辆坦克、60余架飞机。在70年代国际风云变幻的过程中巴基斯坦扮演了促成中美外交破冰的中间人角色:1970年10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白宫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时提出中美关系十分重要,以此暗示希望由巴基斯坦帮忙在中美之间牵线搭桥。当时中美关系处于相当对立的状态,在此之前双方几乎没任何来往,所以就需要中间人从中牵线搭桥。同年11月10日叶海亚·汗在访问中国时向周总理转达了尼克松的口信。
叶海亚·汗回国后又把周总理的回复转达给了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71年7月8日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出访巴基斯坦。当晚叶海亚·汗总统设宴招待基辛格。晚宴正在进行之际基辛格大呼肚子痛,叶海亚·汗立即声称是伊斯兰堡的高温影响了基辛格的健康,随后叶海亚·汗就邀请基辛格去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休养。基辛格在摆脱记者的追踪之后并没前往那蒂亚加利,而是于9日凌晨四点半左右搭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
基辛格就这样在巴基斯坦方面的配合下完成了秘密访华的使命,为日后尼克松访华打了前站。就在基辛格通过巴基斯坦的帮助秘密访华四个月后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这次美国人故技重施拒绝履行美巴双边协议中的援助义务,再次使巴基斯坦陷于绝境之中。危难之际依然是中国向巴基斯坦伸出了援手:在1966至1980年期间中国一共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价值6.3亿美元的军火。1982年10月中、巴两国成立了中巴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
2005年4月双方签署了《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6年两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汶川地震巴基斯坦曾先后援助中国帐篷两万多顶,同时向灾区捐赠了1万吨大米。2019年中国新冠疫情爆发后饱受蝗灾困扰的巴基斯坦为中国捐赠了30万口罩、800套防护服、6800副手套。巴基斯坦疫情爆发后我国作为回报向巴基斯坦援助了69.9吨抗蝗、抗疫物资,江苏省也决定对口支援巴基斯坦建设隔离医院。与此同时两国在经贸民生领域同样有良好的合作。
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后能把南亚、中亚、北非、海湾国家等通过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共振。瓜达尔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中国大西南进出印度洋的出海口作用,从而减少中国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上过于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状态。打通西南出海口将有助于改善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中国经济实现东西部双极驱动。
中巴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其实从中巴交往之初就已开始:从1966年起中、巴两国动员1.5万人在13年内用了8千吨炸药、8万吨水泥修建了1032公里的喀喇昆仑公路。在修建这条公路的过程中两国共有700人付出了生命。如今在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烈士陵园中还矗立着88名为修建喀喇昆仑公路而牺牲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墓碑。这些墓碑默默见证着中国与巴基斯坦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就曾公开表示:“巴基斯坦愿意成为中国的能源走廊,帮助中国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当然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在为中国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巴基斯坦有着非凡的意义:位于中巴经济走廊最南端的瓜达尔港能将被陆地包围的中亚与世界其他地区连接起来。瓜达尔港因此将有望成为集转载、仓储、运输于一体的地区海上中转站和中亚战略枢纽。这不仅将促进巴基斯坦的对外贸易、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而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能为被陆地包围的中亚打开通往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这对整个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巴基斯坦《论坛快报》随即发表社论称:世界多国将从中受益。事实上巴基斯坦恰恰正是除中国之外全球第一个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受益的国家。早在2013年我们就和巴基斯坦签订了协议,从而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引入到巴基斯坦。目前我们已在巴基斯坦建立起了北斗导航系统地面站网。北斗导航卫星网络早已覆盖了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以及其他周边地区。
中巴之间在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方面也始终保持着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巴基斯坦以及周边的阿富汗、塔吉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都受到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现实威胁,所以这些国家从很早以前就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联合反恐行动。2001年6月15日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六国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就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考量范围之内。
巴基斯坦在2005年7月4日与伊朗、印度一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2015年7月10日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启动接收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程序的决议。2017年6月9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同由观察员国升级成为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中巴双方一再表明愿意加强双、多边反恐合作的意愿,同时中方也曾多次表示对巴方与其他国家的反恐合作乐见其成。中巴之间的反恐合作对两国自身的安全乃至整个地区形势的安全都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在巴基斯坦很难听到反华言论:巴基斯坦从小学到大学的教科书中都将中国视为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巴基斯坦政府和军队对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保护力度上也是最多的。不过如果你要是以为中国人到了巴基斯坦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就未免言过其实了。巴基斯坦确实是我们全天候的朋友:两国关系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之后中巴关系依然牢不可破,然而目前中巴关系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事实上巴基斯坦的现实状况是很复杂的。
巴基斯坦国内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历史、现实关系导致动荡时有发生。我们只能说大部分巴基斯坦人对中国人是友好的热情的欢迎的,但也不排除可能会存在一些极端思维作祟的人。要知道反恐本身就是中巴之间一个主要的合作领域:我们和巴基斯坦官方是友好的、和巴基斯坦人民是友好的,然而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不会对我们中国人有什么特殊的关照。中国人在巴基斯坦除了可能受到恐怖分子的威胁之外也同样可能受到刑事犯罪的威胁。
中、巴两国在国家层面的友好关系只能证明两国大多数人民是珍视这份友谊的,然而任何国家都会有好人和坏人。巴基斯坦同样会有骗子、小偷、抢劫犯,而这些人显然也不会因为你是中国人就对你网开一面。2017年5月24日巴基斯坦西南俾路支省首府奎达就曾发生过中国公民被绑架杀害的事件。这件事当然不能怪在巴基斯坦人民身上,因为犯下罪行是只是极少数极端分子。这种极端分子当然不只存在于巴基斯坦,事实上这种极端分子可能存在于任何国家。
这种极端分子的行为当然不会破坏中巴关系友好的主流,但这种现象的存在确实是对我们的一种提醒:中巴关系即使再怎么全天候友好也不代表中国人可以把巴基斯坦当成是自己家一样安全。要知道即使在国内这么好的治安状况下都还有受到不法分子侵害的可能性,更何况是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陌生国度呢?出门在外还是要秉承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当我们作为中国人身处一个陌生的国度时务必把自我安全防护放在第一位(这点即使在巴基斯坦也不例外)。
现在一些神化美化中巴关系的说法到处流传颇具市场:一些人想象自己到了巴基斯坦会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这当然反映了人民群众一种朴素的良好祈求,然而这个世界其实远比这种浪漫化的想象要复杂得多。比如所谓巴基斯坦把中巴友谊写入宪法就是纯粹子虚乌有的谣言,而所谓的破坏巴中友谊罪也是一条根本就不存在的罪名。至于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会受到军车开路的待遇、巴基斯坦商家在接待中国顾客时会主动买一送一之类的传说也都是被编造出来的神话。
中国人在巴基斯坦受到军车开路的待遇这种事有没有?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是有的,然而那是对我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是说每个去巴基斯坦的中国人都可以享受军车开路的待遇。巴基斯坦商家对中国顾客提供买一送一的服务有没有这回事?也许在商家搞促销活动时真有这样的事,然而这并不是因为顾客是中国人就给与格外特殊的关照。表面上这些事似乎都有些影子,然而其实与中国人这一特定身份并无必然的联系。
然而有些人偏偏就喜欢把这样一些本身并无必然联系的事捆绑在一起说。好像不如此就无法体现出中巴关系的密切友好似的。中巴关系友好是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不过千万不要以为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会受到什么特殊优待。如果真有谁跑到别人的国家提出军车开路、买一送一这样的要求,那么全世界恐怕没任何一个国家会欢迎这样的客人。将心比心如果是外国人在中国这样要求我们恐怕也不会受到欢迎。即使中巴友谊再如何全天候也不要奢望别人会给你特权。
出门在外的中国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我们在境外应当主动遵守当地的法律秩序,而不要奢求别人会给自己什么特殊关照。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但我们也不能要求别人无条件迁就我们。所谓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享受军车开路、买一送一等待遇其实不过是一些特定个案,并不是说每个中国人去巴基斯坦都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巴基斯坦人民总体上对中国人是热情欢迎的,然而再热情也不代表会无条件满足你提出的任何要求。
中巴关系整体上是亲密无间的——亲密到我们可以把中巴关系比喻为是兄弟关系或夫妻关系,然而即使是两口子过日子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中巴关系在亲密无间的大背景下也存在一些不确定的现实问题:盘踞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恐怖极端主义势力就是中巴经济走廊所面对的潜在隐患之一。正因为巴基斯坦境内存在这样一撮极端分子,所以才会发生像2017年那种绑架杀害中国公民的事件。事实上这些极端分子所针对的可能未必就是我们中国人。
极端分子也许单纯只是想通过杀人制造影响。至于杀的是哪国人也许根本就不是他们所考虑的。毫无疑问打击这些极端分子是中、巴两国共同的使命。目前中巴关系整体上是亲密友好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中巴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至于像恐怖极端势力这种两国关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两国共同努力去解决——这就像两口子过日子还需要通过磨合去解决婚姻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事实上中、巴两国早已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近年来中国和巴基斯坦为保障两国人民共同的安全以及地区局势的稳定曾多次举行联合反恐军演。巴基斯坦在恐怖袭击发生时也在第一时间像救助本国公民一样救助中国公民。事实上这种事不只发生在恐怖袭击中,有时也会发生在与印度的边境冲突中。2019年7月31日印度安全部队违反停火协议持续炮击克什米尔地区尼勒姆山谷下游的卡塔乔加栗村。这次袭击造成村里一名小男孩及其母亲丧生以及11人受伤。袭击发生时巴基斯坦方面就下令先找到在当地的50名中国人。
巴方在将50名中国公民送出边境后才开始考虑其他的事情。这50名中国人是前往该地区帮助巴基斯坦建设大坝的工作人员。即使在面对战火威胁的危急时刻巴基斯坦首先想到的也是中国公民的安危。然而近年来一些恐怖极端组织看到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就频频在巴基斯坦境内对中国人下手。这样做一是可以向巴基斯坦政府索取高额赎金,二是试图破坏巴基斯坦的国家形象和中巴关系。这些极端组织中有些可能是巴基斯坦国内的,有些可能是在巴基斯坦境内活动的国际恐怖组织。
普通中国人在巴基斯坦工作生活其实是会受到绝大多数巴基斯坦人民欢迎的。当然话说回来任何国家都会有好人和坏人,所以不要指望在巴基斯坦会像自己家里一样安全。出门在外的人始终还是要坚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中巴关系的友好是主流,一小撮极端分子破坏不了这样的主流,但极端分子的脸上没写字,所以我们不可能在人群中一眼就识别出极端分子。当面对陌生人时必要的警惕性还是要有的。即使中巴友谊再怎么全天候也不应当成为盲目乐观的理由。